返回首頁

閩鄉(xiāng)茶文化有怎樣的歷史背景?

來源:m.departmentofideas.com???時間:2022-01-04 08:12???點擊:265??編輯:解冰???手機版

我國被稱為“茶的故鄉(xiāng)”、“茶文化的發(fā)祥地”。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xiāng),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茶文化的發(fā)祥地,著名的蓮花峰及其蓮花茶構筑了一道獨特的閩鄉(xiāng)茶文化風景線。

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茶與百姓生活,如此貼近,雅俗共賞,茶是一種深沉而雋永的文化。數千年的歷史積淀和文明傳承,使絢麗多彩的華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

以至在人類歷史上,人們視茶為生活的享受,友誼的橋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發(fā)現與應用,曾給世界以震驚,為世人所矚目。

福建茶文化凝聚著地理靈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類的創(chuàng)制要數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藝也數福建最奇,福建茶葉在我國茶葉發(fā)展乃至世界茶葉發(fā)展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

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最早見諸于南安縣豐州古鎮(zhèn)的蓮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蓮花茶襟”,刻于376年。這比陸羽《茶經》記載的要早300余年。

古時豐州是閩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蓮花峰位于鎮(zhèn)北桃源村的西北處,峰高約120米,遠在西晉即建有蓮花巖寺。

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歐陽詹書室。唐末詩人韓偓在此隱居時,曾詠詩“石崖覓芝叟,鄉(xiāng)俗采茶歌”以描寫當年蓮花峰茶的生產情景。

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蔚然成風,明清時期,茶葉創(chuàng)新增多,開創(chuàng)嘗試烏龍茶制作工藝,茶葉貿易漸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點綴了福建茶的文化底蘊。

后世茶文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進一步發(fā)揚光大,種茶、制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占據了茶鄉(xiāng)人的生活內容。

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蓮題刻“巖縫茶香”。1506年始建“不老亭”。亭名因北宋戴忱題刻于蓮花石上的詩中有“一蓮花不老,過盡世間春”而得。

不老亭因全亭的梁柱、屋蓋及所有的構件都是花崗石雕刻成的,俗稱“石亭”。自此蓮花峰茶改稱石亭綠茶。

至清道光年間蓮花峰下種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帶渡海謀生的人較多,石亭綠漸成為僑鄉(xiāng)送?!绊橈L”的禮品,久而久之,華僑嗜飲,隨后,石亭綠暢銷南洋諸島,甚至遠銷歐洲。

游子思鄉(xiāng),石亭寄意,茶與亭與人構筑了一道獨特的僑鄉(xiāng)茶文化風景。后世古鎮(zhèn)煥彩,新樓成片,但山門楹聯依然:茶綠峰青,開放幾更今古;

亭高蓮傲,醉醒一樣乾坤。

建茶因產于建溪流域而得名。建茶有文字記載的是在南北朝時期,到唐朝開元天寶年間《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日與僧道異人往還,每至冬時,即溪敲其冰精壺煮建茗,共賓客飲之?!北砻鹘ú铓v史悠久。

唐馮贄撰的《記事珠》稱“建人謂斗茶為茗戰(zhàn)”,說明閩人斗茶習俗始于唐。

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寫道:石碾清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間絕品人難識,閑對茶經憶古人。

時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貢茶和斗茶活動聞名于世,開創(chuàng)了一代斗茶比藝的茗飲之風,并風靡全國。可謂龍飛鳳舞傾朝庭,斗茶比藝創(chuàng)時興。

北宋丁謂《詠茶》;北宋.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蔡襄撰《茶錄》;宋子安撰《東溪試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熊蕃撰《宣和北苑貢茶錄》……都詳盡記載和研究了當時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術及飲茶風習。

據記載,北苑茶的宋代茶書有一半以上,茶詩詞達千首以上。宋代武夷茶為建茶組成的一部分,至1302年創(chuàng)立焙局,設置御茶園于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制“龍團”五千餅。從此,武夷茶大量單獨入貢,元朝鼎盛,至御茶園解體長達260年之久。

宋、元兩朝福建出現了以“龍鳳盛世”、“茗戰(zhàn)成風”為特征的宮廷茶文化與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我國皇家茶園“御茶園”,不僅代表是武夷茶的歷史輝煌,而且象征閩茶在我國茶葉的特殊地位。

當斗茶之興漸減,明清時期的福建茶進入了創(chuàng)新時期,創(chuàng)制了多種茶類。繼宋代貢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輝煌。

明末清初福建創(chuàng)制了烏龍茶,釋超全《武夷茶歌》、《安溪茶歌》;陸廷燦《續(xù)茶經》引的《王草堂茶說》;董天工編《武夷山志》等記載了烏龍茶的制作技術。

福建生產工夫紅茶,相傳清咸豐和同治年間在福安坦洋村試制成功,經廣州運銷歐洲,很受歡迎。此后大批茶商接踵而來,入山求市,開設茶行,周邊茶葉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聲也不脛而走。

在福建境內,還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稱為福建三大工夫紅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約始于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較明朝又有發(fā)展,并開始出現大量的商品茶,清咸豐年間,茉莉花茶大量生產,暢銷華北各地。

1890年前后,各地茶葉運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為花茶窨制中心。

創(chuàng)新茶科技,豐富茶種類,成了這一歷史時期的主旋律。此時茶葉貿易漸盛,在相當一段時期,武夷茶成了中國茶的代稱。

《崇安縣新志》記載:“武夷茶,始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而復興于清。……”

武夷茶文化有1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武夷山是儒、釋、道三教同山之處,有人曾贊道:“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p>

茶與三教有不解之緣,茶中蘊和,茶中寓靜,茶的“和、靜“的稟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華也豐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內涵。

古典美學認為:“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貴堅深而不淺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貴周流而不凝滯?!?/p>

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體化,是我國古典山水美學的精粹之所聚者,自然風光獨樹一幟,“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與“六六奇峰翠插天”的36峰、99巖的絕妙結合,它異于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為特征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園林。

武夷巖茶與武夷山堪稱一體,“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安溪產茶有字可考于唐。唐末,閬苑巖巖宇大門有:“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開先縣令詹敦仁曾留下許多茶詩。明清崛起,至光緒三十年茶園面積達3.1萬畝,并有規(guī)模出口量。

種茶、制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占據了安溪茶鄉(xiāng)人的生活內容。制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他們沿襲“沒有三杯不成禮數”的風習,勸茶款款,言笑晏晏。

安溪茶藝的推出,總結了歷代的品茶經驗,結合地方品茶習俗,簡古純美,主要以鐵觀音的特殊茶韻為本體茶性,闡明其沏泡技藝和茶藝精神內涵。

其茶藝流程有:神入茶境、茶具展示、烹煮泉水、瑤池出盞、觀音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甌里醞香、三龍護鼎、行云流水、觀音出海、點水流香、香茗敬賓、欣賞湯色、細聞幽香、品香尋韻。

通過茶藝,傳達了“純、雅、禮、和”的精神追求。頗有嫩柳池塘初拂水,簡古純美問春風之美。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