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代酒的典故最早出現(xiàn)在晉朝陳壽寫的《三國志.韋曜傳》里,“皓每饗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已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曜素飲酒不過二升,初見禮異時,常為裁減,或密賜荈以當酒?!?
文中的皓即孫皓(242—284年),字元宗,中國三國時代東吳的第四代君主(264-280年在位)。他是孫權(quán)被廢去皇太子地位的第三子孫和的長子,也是東吳的最后一個皇帝。其中的曜字弘嗣,原名韋昭,(陳壽為了避晉武帝之父司馬昭的違,所以改為韋曜),吳郡云陽人,以博學多聞而為孫皓所器重。也就是說,吳王孫皓每次大宴群臣,座客者至少得飲酒七升,有本事能從嘴丫漏掉,不把它咽下去也可以,但七升的酒必須見底的。有位叫韋曜的酒量不過二升,孫皓對他特別優(yōu)待,擔心他不勝酒力出洋相,經(jīng)常允許他少喝,或暗中賜給韋曜茶來代替酒。 可惜,耿直磊落的韋曜碰到的是個嗜酒如命,貪圖享受的平庸幼稚糊涂之主。孫皓竟把宴會演變成了“過家家”,“皓每于會,因酒酣,輒令侍臣嘲虐公卿,以為笑樂。”韋曜認為這樣下去,“外相毀傷,內(nèi)長尤恨”,徹底墮落的孫皓不聽韋曜的勸阻,最終,引起孫皓對他的厭惡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處死。(韋曜的死還有其它的原因)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中國古代自立的名人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