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因為文學創(chuàng)作而出名,也因為在央視做青歌賽的文化嘉賓而出名,更因為“大師”事件、“含淚”事件、“私通”事件、“捐款門”等許多事件而出名。
余秋雨是一個文化的存在,也是一個話題的存在。
余秋雨實在是一個有文化的人,而在大眾面前,卻常常像在裝有文化。
有的人有文化而坦然,這樣的人實誠;
有的人有文化還生怕別人說他沒文化,這樣的人偽裝。
因為余秋雨確實有文化,所以,演過很多戲、獲過得多獎、上過央視春晚的馬蘭嫁給了比自己大16歲的余秋雨,而且,是已經(jīng)離了婚的余秋雨。
余秋雨的身上有光環(huán),更多的卻是話題。
那么,拋開那些話題,回歸到原點,余秋雨在中國文壇的地位應(yīng)該怎樣確認呢?
我的書桌上,20多年了,至今還放著當年購買的《文化苦旅》一書,做事之余,偶爾拿起來翻幾頁,頓覺書香拂面,神清氣爽,深深感覺這種文學滋養(yǎng)的美好。
《文化苦旅》一書的作者,就是余秋雨。
嚴格的說,余秋雨開始并非專業(yè)作家,他是上海戲劇學院的老師,后來當了院長,在戲劇領(lǐng)域曾作過很多努力,出版過戲劇理論專著。
不過,戲劇畢竟小眾,沒有給他帶來廣泛的關(guān)注和可觀的收益。
給余秋雨帶來旺盛人氣和名望的,就是他的歷史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
那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當時的中國剛剛打開世界之窗數(shù)年時間,文青們驚訝于西方文學的異樣與魅力,尤其是馬爾克斯和卡夫卡,對中國傳統(tǒng)簡直是一種顛覆,他們像觸到了一堆寶藏,包括莫言、陳忠實等一大批文學中青年,開始跟隨馬爾克斯之后,創(chuàng)作了大量“馬爾克斯中國化”的文學作品,他們就是憑借著這些“馬爾克斯中國化”的作品,迅速走紅中國,走向世界的。
這個時候,余秋雨已經(jīng)放下了戲劇,開始了文學。
人家用筆寫作,余秋雨用腳寫作。
人家模仿西方,他卻從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深處尋覓創(chuàng)作靈感和源泉。
于是,余秋雨逆流而動,從上海的大都市,走向了荒郊野嶺,走向了敦煌、陽關(guān)、洞庭、三峽、廬山等飽含著文化元素的山水之間,走進了歷史和文化的深處,一路走,一路思索,一路沉吟,一路創(chuàng)作,于是,就有了后來的《文化苦旅》。
我欣賞逆行者,更欣賞逆行者的開創(chuàng)。
《文化苦旅》在文學上的貢獻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文學上,一個是體裁上。
《文化苦旅》是一部充滿歷史文化探索和叩問的散文著作,優(yōu)美而深沉,是一部難得的散文作品。
同時,《文化苦旅》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歷史文化散文,之前,文壇上沒有歷史文化大散文的概念,《文化苦旅》出版后才有,因此,在體裁上,它有開創(chuàng)之功。
我相信,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將來一定能進中國文學史,一方面因為文學魅力,另一方面,因為它在體裁上的開創(chuàng)之功。
但需要指出的是,個人以為,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之后雖然創(chuàng)作了汗牛充棟的文學作品,但之后所有的作品加起來,都抵不上《文化苦旅》這薄薄的一本書,因為后面的那些書和文字里面,銅臭味太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