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葉制造過程中的酶來源
茶化石不是用香精熏出來的
碎銀子又名茶化石,碎銀子普洱茶是在老茶頭普洱茶的基礎上,通過反復挑選,并經(jīng)特殊工藝切割精制而成,成品碎銀子茶具有香高、湯厚、綿滑的特性,其外形呈緊實顆粒狀且形似散碎銀兩,因此取名碎銀子。
碎銀子茶的由來:
普洱熟茶都是經(jīng)過人工灑水渥堆發(fā)酵的,在這個發(fā)酵的過程中,一堆茶的中間會升溫,然后茶葉經(jīng)過本身含有的酶發(fā)酵,漸漸變成熟茶。
而其中,過一段時間,就要人工把這堆茶翻幾翻,以免里面溫度太高把茶給燜,在發(fā)酵的過程中,經(jīng)過人工翻動,茶葉會分泌出果膠來,由于果膠是比擬稀薄的,所以有些茶葉就粘在一同變成一團一團的疙瘩。
能結成茶塊的茶葉,都必需飽含膠質和糖分,而茶葉中最嫩、最壯的局部就是含糖和膠質最多的,這些熟茶塊再精密加工,就成了“碎銀子”。
碎銀子特點:
碎銀子為老茶頭里的優(yōu)選品,其果膠含量豐富,整體更加緊實,大小均勻,顆粒飽滿,色澤油亮,口感香醇,茶湯通透,比一般普洱熟茶更甜一些,耐泡度也更高,有“十泡不減色,二十泡余味在”一說,因此建議在沖泡碎銀子時,可以邀三兩好友一起品飲。
2. 茶葉制造過程中的酶來源是什么
1、紅茶是經(jīng)過發(fā)酵制成的,新鮮茶葉經(jīng)揉捻,發(fā)酵,茶葉中的葉綠素被破壞了,綠色也就消失了,而它所含的鞣酸在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成了紅色。這就是紅茶之所以泡出茶來是紅色的原因。
2、制作綠茶沒有經(jīng)過發(fā)酵,人們把新鮮茶葉放在鐵鍋里加熱快炒,這樣只把茶葉里的水分蒸發(fā)了,葉綠素并沒有完全被破壞。這就是綠茶之所以泡出茶來是綠色的原因。
3. 茶葉的活性酶是什么
茶葉的主要成分是無機物和有機物(依據(jù)含碳的多少來確定)。在茶葉的主要成分中,超過95%的部分是有機物,剩下的無機物部分不到5%。茶葉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比如我們平時所說的磷、鉀、硫、鎂、錳、氟等微量元素。
新鮮的茶葉中,80%的含量都是水分,曬干后水分含量比較低。茶葉中含有大量的葉蛋白,但是僅僅少部分葉蛋白能夠溶于茶湯中(總量不超過5%),還有二十多種氨基酸(總量不超過5%)。另外,茶葉中也含有少量的脂肪。
茶葉含有許多種酚類化合物,其中含量最高、保健功效最大的就是茶多酚,茶多酚是茶葉中的精華活性成分,而茶氨酸僅存于茶葉中。
茶葉中還含有部分生物堿,如咖啡因、茶堿、可可堿、黃嘌呤、腺嘌呤等,這些生物堿在沖泡時可以溶解在水中。茶葉的苦味就是來源于咖啡因(其咖啡因的含量比咖啡豆更高)。茶葉中還含有香氣成分,不同的茶品香氣是不一樣的。
4. 形成茶葉品質最重要的酶
茶葉制作全過程
1采摘
在晴天的正午----下午3時采摘的鮮葉質量最好。而且茶葉的鮮嫩度要適中。要符合這兩個條件,一季其實沒幾天的。如果下雨,就全泡湯了。
如果要制作高檔的鐵觀音,有嚴格的采摘標準。一般選三葉一芽,鮮嫩度適中。枝梗宜短,細小,這樣枝梗的含水量才會少,制作出來才會形成高檔氣質。
2、曬青
茶青采摘回來后,要將其薄薄的攤涼在地上曬青。曬青形式有很多種,有的是攤在水篩上架在架子進行;有的是直接攤鋪在地上;有的在地上鋪上竹篩進行。曬青的目的是先使箐葉蒸發(fā)部分水分,促進鮮葉內含物質的物理化學變化,為搖青作準備。
3、靜置
青葉經(jīng)過曬青后,將青葉歸篩,放入做青室靜置,青葉經(jīng)過曬青時,會蒸發(fā)部分水分,青葉成遢軟樣,在青間靜置時,葉梗、葉脈的水分這時會往葉面補充,這時,葉面又會挺直起來。
4、搖青
當青葉靜置后,根據(jù)青葉的水分變化情況,就可以決定是否搖青了。將水篩中的青葉倒入竹制“搖青機”中準備搖青。就是用電動機讓搖青機轉動。鮮葉在搖青筒中進行碰撞、散落、磨擦運動,大部分葉緣細胞破碎和損裂,水分發(fā)生擴散和滲透,細胞間隙充水,葉硬挺,青草味揮發(fā)。
作用:使葉緣細胞組織受搖青機的磨擦作用以及葉與葉之間的碰撞作用而被破壞,使茶多酚等化合物與酶接觸,促進物質的轉化;同時,水分也緩慢地蒸發(fā)而減少。
搖青與靜置是反復多次交替進行的。其是形成茶葉品質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
搖青與靜置合稱做青,做青適度的標準就是所說的“綠葉紅鑲邊"
5、殺青也稱炒青
其目的是利用高溫,迅速破壞酶的活性,鞏固已形成的品質。上圖是用滾筒殺青機在殺青。
6.整形包揉
把殺青后的茶葉包在特制的布里,利用“速包機”把整個茶葉緊包成球狀。如上圖,從這個環(huán)節(jié)開始其目的就是制作外形和顏色。
7、揉捻
將打包好的茶包放在“揉捻機”中進行揉捻做形。茶球在緊包的狀態(tài)下在揉捻機中滾動,里面的葉子受到擠壓會慢慢形成“顆粒狀”,從葉狀到顆粒狀的神奇之作全在這里,當然是要經(jīng)過很多遍的操作。
將茶揉捻好后就要將其焙火,把茶團解塊后攤鋪在竹篩上放在鐵架上,至于爐中焙烤。
包揉、揉捻與焙火是多次重復進行的。直到外形滿意為止。最好才焙火烤干成品。
以上只是簡單地介紹一下鐵觀音的生產(chǎn)過程,其實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很重要。一個環(huán)節(jié)出差錯,就不能成好茶。制作一泡好茶真的是難
5. 茶葉加工與酶的關系
采茶機;用采茶機將茶樹上的新鮮嫩葉進行采集。
茶葉烘干機械:烘干機;通過烘干機高溫破壞茶葉中的氧化酶活性,蒸發(fā)茶葉中水分,使茶葉干燥。
撿茶設備:撿茶機;用撿茶機揀剔茶葉中的茶梗、筋與雜物, 提高茶葉凈度。
茶葉包裝設備:茶葉分裝機;對茶葉進行自動包裝,實現(xiàn)內外袋同時包裝,提高了生產(chǎn)效益。
6. 茶葉制造過程中的酶來源有哪些
茶葉烘焙的變化原理
烘焙茶葉即是視茶葉的水分`果膠質、重量, 透過烘焙器具的風、火、時間的互動關系,尋找并掌控酶促反應到所需要的澀、香、味。
烘焙之主要目的,在于酦酵已達到所欲程度時,用高溫毀滅酵素,并除去水分,以停止酦酵之進行:同時,葉中物質,因受熟而起變化,遂發(fā)出干茶所特有之麥芽的氣味。
烘焙之學理
未經(jīng)烘焙與烘干后之酦酵葉;泡出之茶湯有明顯之差別,前者青而生,后者變?yōu)槌墒?,故烘焙時茶葉中必發(fā)生某種化學變化,此種變化為成茶所必需。是以烘焙可作為由萎凋至成茶所生變化之進一步發(fā)展,不只水分之減少已也。就此而論,適當?shù)暮姹呵闆r為制造良茶之要件,故茶葉所受之實際溫度殊為重要。烘焙雖能發(fā)生某種變化,但亦能使其停止,以免酦酵過度,故所用之溫度務須盡速升至停止酦酵所需之溫度,否則,茶葉在烘焙時將發(fā)生極速之酦酵。
烘焙前要對茶的整體結構需要有相當程度的判別與評定能力,透過識茶的步驟,對茶的主體結構的認知將更加慎密,才能有助烘焙前之規(guī)劃能力。
水分 :在鮮葉上,水分占有 75% 左右的比重,在茶的烘焙上,其從鮮葉排出的方法是以滲透蒸騰的輸送方式為之,先后次序為先葉肉、再葉脈 、柄、莖。
酶 :酶是一個重要的催化劑。
青味 :主要源自制程中萎凋不當所致不足或不均都會產(chǎn)菁味。
苦味 :在半發(fā)酵茶中苦味是無可避免會存在的,只是程度與性質的不同。
澀味 :澀為在半發(fā)酵茶的范圍里與青、苦一樣,不可避免的存在,只是程度與 性質上的差異而已。
悶味:此味與先天無關,純?yōu)橹瞥躺系氖韬雠c不當所致。
陳雜味 :形成原因以儲存不當為最,如儲容器破損;空間的溫、濕度過高;環(huán)境 汙染;受到陽光照射等。
烘焙時葉中所發(fā)生之變化,可分為物理變化及化學變化,述之如下:
一、烘焙時之物理變化。
1. 水分之蒸發(fā)主要的變化為水分之喪失。含水量多之葉,焙烘時須蒸發(fā)之水分亦多。
2. 葉片大小之變化:烘焙時亦能減少葉片之大小。據(jù)試驗結果,由一裝有6號篩眼之解塊機篩出之幼葉,烘焙后能通過10號篩眼。葉片之大小,約縮小一半。
3. 色之變化:成茶之呈黑色,乃因葉片外部的干茶汁薄膜之積聚所致。此薄膜之化學性質,俟后討論。有些葉片其薄膜不厚,故不能形成不透明之黑色遮蓋物。此種葉片大抵為毛峰或第一葉,而烘干后之色由銀灰至黑,視積聚于葉表面之薄膜而定。
二、烘焙時之化學變化:
1. 化學變化說: 關于烘焙時之化學變化,甚少正確的報告。已發(fā)表之理論大抵系以茶葉烘焙前所存之物質為根據(jù)。
通常以為香氣之損失系由于芳香油之揮發(fā),蕭氏謂茶之香氣,一部分系由于游離的香質,但大部分與固定的香質有關。此固定的香質為茶素氧單寧鹽中單寧之屬性。游離香質之量較固定的為少,故前者之影響還較后者為少。
卡本德及哈理遜兩氏曾比較未烘茶葉與烘干茶葉侵出之茶湯,證明前者之茶湯,表面上有稀薄之油層,而后者之茶湯,無此油層。此雖確實,但此油層即茶素氧單寧鹽,并非芳香油。
吟羅氏謂烘焙時,葉中蛋白質悉被凝結,并謂糖與煳精,可能起膠化作用,但此說缺乏試驗證明。
簫氏之化學研究已證明蛋白質在茶之制造中并非重要,且指出烘焙時發(fā)生之膠化作用,半由于加熱對單寧核附屬之側鏈部份所發(fā)生之某種變化之影響,半由于果膠物及其可能產(chǎn)生的分解物之作用。
卡本德及哈理遜兩氏謂干茶所特有之味與香,乃由于膠化作用,與糖在鍋中受熱相似。受影響之物質,在酦酵葉中發(fā)出「青」味,烘焙后,即消失凈盡。
烘焙時除香氣減少外,至于烘焙與香氣之關系,似尚無證明。「青」味之消失,乃因酦酵葉中之綠色物質受熱影響,由茶分離出來之綠色物質之溶解度受熱處理時易起變化。
關于烘焙時發(fā)出之其它變化,甚少化學證明,南寧加氏發(fā)現(xiàn)烘茶時排出之氣體,含有少量甲醇及丙酮。簫氏指出,果膠物分解之結果,甲醇及丙酮便被俳去。南寧加氏并發(fā)現(xiàn)烘焙時,單寧酸干能增加,但因彼所得之結果,系用有機溶劑提浸,而非用化筆鑒定與分析,故不能證實此種物質究為何物。
卡本德及哈理遜兩氏謂烘焙時茶素損失,但溫度減低,則茶素損失量亦隨之減低。茶葉長時間置于高溫度中,則茶湯味薄而浸出物亦少,其主要原因,在于茶素氧單寧鹽受熱之影響,因此物之溶解度,視所受之溫度而異,果膠物亦有同樣現(xiàn)象。
蕭氏及鐘司氏謂烘焙初期,酦酵仍可進行,并謂幼葉侵出物之百分數(shù)由44%增至48.8%,烘焙完畢后,減至47%,而粗葉浸出物之百分數(shù)由43%減至41%,由此可證明,烘焙時可溶物之浸出量并無顯著差異,但長時間過度烘焙,則浸出量當有顯著差異也。
2. 酵素之抑制說:此說認為酵素之變?yōu)椴换钚裕狄蚴芎姹簳r溫度之影響,有兩種事實足以支持,此說:一為所有酵素均易受熱之影響,用100F或以下之溫度,烘焙之茶不易保存。一為包裝之茶含有6%之水分時,仍可進行緩慢變化,即稱為后酦酵,此種后酦酵與酵素作用有關,日曬法之溫度不高,亦可停止酦酵,但制成之茶不易保存。
總上所述,烘焙時,酦酵之停止,與下列三種原因有關:
?。?)水分之減少。 (2)酵素受熱之影響。 (3)熱對反應物質之作用。
7. 茶葉制造過程中的酶來源是
一、紅茶的制作:
1、采摘
現(xiàn)采現(xiàn)制,以保持鮮葉的有效成分。
2、萎調
將采下的鮮葉曬在鮮簟上,在日光下涼曬至顏色暗綠色。
3、揉捻
將萎調后的生葉人工揉成條狀,適度揉出茶汁。
4、發(fā)酵
將揉捻葉置于木桶或竹簍中,加力壓緊,蓋濕布在日光下焐曬,并散發(fā)茶香,即成毛茶濕坯。發(fā)酵是紅茶制作的獨特階段,是決定祁紅茶品質的關鍵,發(fā)酵室溫控制在30度以下,經(jīng)過發(fā)酵葉色轉紅,形成祁紅茶紅葉紅湯的品質特點。
5、烘干
將濕坯用太陽曬,遇陰雨天用炭火烘焙,至五、六成干,俗稱毛茶。
6、篩分
在大茶間、下身間、尾子間分3個地理進行,全過程要經(jīng)過不同型號茶篩十余種,分出各號頭茶。
7、揀剔
將篩分過的各號茶中的輕片、破片、黃片、茶梗和雜物等手揀剔除。
8、包裝
所有的工序完成以后,外采用木箱,內用錫箔紙,進行包裝封存。
二、綠茶的制作:
1、采摘
必需注意選擇優(yōu)良品種,良好的栽培管理,把握茶菁采摘時機與方法,采得茶菁要妥善處理。
2、殺青
綠茶按照其干燥和殺青方式不同,可分為: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曬青綠茶、蒸青綠茶。
?。?)、炒青綠茶
由于炒制過程中手法變換及機械外力的影響,使得成品茶葉呈現(xiàn)出長條形、圓柱形、扇形、針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狀,故又可分為長炒青、圓炒青、扁炒青等。
炒青綠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湖龍井、碧螺春、信陽毛尖等。制造龍井茶所采摘的鮮葉十分細嫩,并要求芽葉均勻成朵,高級龍井做工更加精細。
?。?)、烘青綠茶
烘青綠茶是用烘籠烘干進行干燥的綠茶。烘干后的毛茶再經(jīng)精加工后大部分用作熏制花茶的茶坯,利用茶葉的吸附性,加入鮮花,待到鮮花吐出香味,合理攪拌和窨制,形成即融入花香又保持了茶香的成品花茶。特種烘青主要有黃山毛峰、六安瓜片、天山綠茶、峨眉毛峰等名茶。
?。?)、曬青綠茶
曬青綠茶是直接通過太陽光的照射來進行干燥。曬青所需要的時間也比較長,在這個過程中卻沒有非自然因素的破壞,所以最大程度上保留了茶葉內的天然物質。
根據(jù)產(chǎn)地不同,曬青綠茶可以分為滇青、川青、陜青等品種,其以以云南大葉種的滇青品質最好,可作為沱茶和普洱茶的原料。
(4)、蒸青綠茶
利用高溫蒸汽將茶樹鮮味殺青,所制成的綠茶稱為蒸青綠茶。由于蒸氣破壞了鮮葉中酶的活性,形成干茶色澤深綠、茶湯淺綠和茶底青綠的特性,即“三綠”的品質特征,茶湯顏色清澈,十分悅目。
3、揉捻
揉捻是綠茶塑形的一道工序,減小了茶葉的體積,綠茶的不同形態(tài)也是在此過程中顯現(xiàn)的,為干燥成形奠定了基礎。揉捻還能適當破壞部分葉細胞,使茶汗溢出粘附于葉表,茶葉更加香醇。
4、干燥
干燥是綠茶整形的工序,對經(jīng)過揉捻的葉子整理、改進外形,蒸發(fā)掉多余的水分,便于運輸和儲存,并發(fā)揮茶香。
8. 影響茶葉加工時酶活性的因素有
(1)酶的熱穩(wěn)定性很差,當葉溫升至80℃以上時,多酚類氧化酶失去活性,被鈍化了。
(2)茶多酚的形成
綠茶加工的特點是:在殺青過程中,利用高溫使酶熱變性,從而使茶多酚得以最大限度保留。
在葉溫升至80℃以前以及干燥過程中,受濕熱作用,茶多酚會因異構、水解,并在殘留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聚合。所以,綠茶加工過程中茶多酚總量是下降的。
<1> 兒茶素在干燥過程中,會發(fā)生異構化作用。EGC變成GC,EGCG變成 ECG,EC變成C,ECG變成CG。
<2> 兒茶素在濕熱過程中,會發(fā)生水解。酯型兒茶素水解成游離型兒茶素。酯型兒茶素苦澀味重,收斂性強;游離型兒茶素爽口,先苦后甘,收斂性弱。酯型兒茶素適量減少,有利于綠茶滋味的醇和爽口。
<3> 兒茶素在高溫、濕熱、有氧的條件下,還可發(fā)生氧化聚合反應。如若結合殘留多酚氧化酶,氧化聚合更快,生成橙黃色的聚合物。當氨基酸、蛋白質存在時,這些氧化聚合物可隨機聚合形成有色物質,是形成綠茶葉底黃綠的成分,使葉底呈現(xiàn)黃綠色,從而改善品質。
(3)氨基酸的形成
貯青中的鮮葉,仍然是有生命的,它仍然在呼吸。其呼吸作用使得部分蛋白質水解,游離氨基酸增加,提高了茶葉滋味的鮮爽度。
殺青期間,受濕熱的影響,氨基酸參與多種化學反應,含量下降明顯。揉捻過程變化不大,但在干燥過程又有所上升。所以,從鮮葉到成品綠茶,氨基酸總量有所增加。
(4)咖啡堿的變化
從鮮葉到成品的綠茶,咖啡堿的含量總體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干燥時,咖啡堿受熱,有少部分會升華,所以略有損失。
(5)糖類的變化
貯青中的鮮葉,部分多糖會水解,水解成可溶性糖類,有利于茶湯滋味。淀粉、果膠物質水解成單糖、雙糖和水溶性果膠。殺青時間和干燥時間的不同,可溶性糖的變化不一樣。在正常范圍內,時間越長,含量越高。殺青和干燥階段,可溶性糖的總量有所增加。值得一提的是,在綠茶的初制過程中,可溶性果膠含量有所增加,制法不同,其含量也不同,鮮葉制成烘青,可溶性果膠含量增加24.4%左右,炒青增加約31.2%。所以,烘青綠茶的茶湯通常沒有炒青綠茶的茶湯濃稠,原因就在此。
綠茶制造過程中,各物質的變化決定茶葉品質的形成。鮮葉經(jīng)過貯青,也就是鮮葉采摘下來,殺青前,放在竹席上,適度攤放,會有部分蛋白質水解,從而增加游離氨基酸的含量。淀粉、果膠物質水解成可溶性糖 ( 單糖和雙糖 ) 和水溶性果膠,茶多酚中的酯型兒茶素適量水解轉變成非酯型兒茶素,使苦澀味降低。葉綠素部分水解,使綠茶葉底呈現(xiàn)出嫩綠色。殺青初期,隨著溫度的上升,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仍在逐漸增強,在濕熱環(huán)境下,氨基酸含量會短暫增加。當葉溫達80℃以上時,酶失去活性。殺青階段,低沸點的青草氣物質揮發(fā),新的的芳香類物質形成。
在干燥階段,具有青草氣的低沸點揮發(fā)性物質繼續(xù)揮發(fā),高沸點的芳香物質多數(shù)得以保留。制作炒青綠茶時,還會產(chǎn)生20多種含氮的雜環(huán)類芳香物質,形成炒青特有的鍋炒香型。干燥后期,某些氨基酸和糖縮合形成糖胺縮合物,發(fā)生糖類的焦糖化作用,有利于焦糖香的形成。
9. 茶葉中的酶怎么形成的
茶葉提香的主要物質是青葉醇。
香如其名,青葉醇聞起來就像青草的氣味,屬于低沸點的芳香物質。它是茶鮮葉中最主要的揮發(fā)性氣味,占總揮發(fā)性物質的60%。在綠茶、普洱茶等茶類制作的殺青步驟中,熱與酶促作用會使得一部分青葉醇揮發(fā)。如果你體驗過殺青,那漫天彌漫的青草氣多半就是青葉醇了。而另一部分青葉醇則會發(fā)生異構,形成反式青葉醇,具有清香的氣味。在普洱茶中,如果殺青不足,青葉醇未完全揮發(fā)或轉化,曬青毛茶往往就會具有青草氣。
10. 酶在茶葉加工中的應用和發(fā)展
茶葉中的酶是一種蛋白體,因為在茶樹生命活動和茶葉加工過程中,參與系列酶促反應引起的化學變化,起到生物催化劑的作用。酶種類很多,包括氧化還原酶、水解酶、裂解酶、磷酸化酶、異構酶和同工異構酶等。影響酶促反應速度的因素有:溫度、酸堿度、酶的濃度、被催化物質的濃度。
11. 茶葉里的酶
曬紅:進行自然陽光晾曬,日間最高溫度約30℃,晾曬4、5個小時,造成香氣內斂,香型通常有:蜜甜香、花香、糖甜香等,曬紅新茶時期能夠聞到絲絲縷縷的日曬味,但隨著存儲時間的增加而減少。
曬紅在歷史上就有,近年流行做曬紅與用古樹做紅茶有關。傳統(tǒng)紅茶因為用高溫烘干,茶葉中的酶被殺滅,烘干后的紅茶存放后不會有大的變化。曬紅沒經(jīng)高溫干燥,保存了茶葉中的酶,存放后會象普洱茶一樣繼續(xù)變化,存放得當也會越存越香。新的曬紅因為沒經(jīng)高溫的殺青和烘焙生澀味會明顯,有的還會有酸味。但存放幾年后生澀味、酸味會消失,如果密封存放會有很好蜜香。用古樹做的曬紅存放后有更好的變化和升值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