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關于“斗茶”,你了解多少?

來源:m.departmentofideas.com???時間:2022-05-30 20:45???點擊:287??編輯:談君???手機版

到了宋代,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一種與茶有關的奇特風俗——斗茶。斗茶又稱“茗戰(zhàn)”、“點茶”,斗茶這檔子看似高雅的“群毆”活動,自然就成了大家茶余飯后的消遣。

讓我們回到北宋政和年間,陽光明媚的春日。宋徽宗在宮中舉行茶宴,款待大臣們。宴席之間,他興致大發(fā),令侍臣取來茶具,決定當眾施展了自己的點茶技藝。

宋徽宗《文會圖》

此時,開春的新茶,已經(jīng)從福建的建州出發(fā),一路輾轉(zhuǎn),加急送到汴梁城內(nèi),為宋徽宗的表演提供了最新的物料支持。

點茶是當時的時興玩法,人人精通倒說不上,但關鍵時刻是要能拿出來露兩手的。

竹筅

說起來,過程還挺復雜的。先把被碾成茶末的茶調(diào)勻,注入沸水的同時,用茶匙用力極大茶水,讓茶葉產(chǎn)生鮮白色的泡沫。擊茶的工具,除了沉重的茶匙,也有用一種叫做“筅”的竹制品,樣子有點像鍋刷。所以,整個點茶的過程,有點像我們現(xiàn)代手工刷鍋的升級版。

圍觀的官員,配合著為他精湛的技術(shù),發(fā)出聲聲贊嘆。

宋·劉松年 《斗茶圖》

如果此時,我們把視線拉遠,會發(fā)現(xiàn)汴梁城內(nèi),滿大街的茶館、小攤上,一場又一場的點茶大會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宋人們知道如何通過快速、有節(jié)奏的擊打,讓白色的泡沫從茶盞中浮起,逐步貼近茶盞邊緣。點完茶,他們還要互相比一比。 “湯色顯白,湯花凝聚慢退為上”, 誰的茶湯鮮白,并且白色泡沫能夠久久地咬住茶盞,就能獲得點茶小能手的稱號。

此外,更有一種類似當代咖啡拉花的玩法,叫“做茶百戲”。

茶百戲的歷史要從斗茶說起:在唐朝,用煎茶法,到了宋朝,宋人將茶餅先烤后磨成末,而后經(jīng)過取火、候湯、茶盞、調(diào)膏、擊拂等步驟形成茶湯。茶文化在宋代極為盛行,宋人會玩,舉辦活動來評比茶葉品質(zhì)和品飲技藝,這就是斗茶。

陶民盞盟人展示茶百戲水丹青技藝

水丹青--蝶戀花

茶百戲--茶湯上作畫。分茶也稱湯戲或水丹青。宋人陶谷《清異錄》“生成盞”條載:“生成盞里水丹青,巧畫功夫?qū)W不成?!笨梢娝で嗍亲匀换没鰜淼模恰爱嫛背鰜?。宋代分茶是一項絕技,也是一門高深的藝術(shù),值得我們后人細細品讀,并發(fā)揚光大。

總之歸納一句話,宋人真的很會玩,真的可以深入多了解,宋朝的飯局也很有意思,請多關注我們,后續(xù)我們會多答一些。

看更多美學知識和東方傳統(tǒng)手藝,歡迎關注【東家·守藝人】。本答案部分內(nèi)容來源東家匠人陶民之家。

【文藏來答】關于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古人的茶畫中來了解一下當時的嗜茶風尚,喜歡請點擊關注哦~

在我國豐富悠久的茶史中,『斗茶』是茶文化的一種。最早的『斗茶』,起源于貢茶基地。人們?yōu)榱诉x出最好的茶貢獻朝廷,茶產(chǎn)出后在一起『斗比』。后來,『斗茶』漸漸流行,上至宮廷、文人雅士,下至市井百姓,幾乎『斗茶』成風。不但產(chǎn)茶要『斗』,賣茶也要『斗』。『斗茶圖』應運而生。

趙孟頫 斗茶圖 局部

作為愛茶畫家,趙孟頫還有著名的《斗茶圖》傳世,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圖中設四位人物,兩位為一組,左右相對。每組中的有長髯者均為斗茶的主戰(zhàn)者,各自身后的年輕人在構(gòu)圖上都遠遠小于長者。他們是徒弟或『侍泡』一類人物,屬于配角。圖中左面這組,年輕者持壺注茶,身子前傾,兩小手臂向內(nèi),兩肘部向外挑起,姿態(tài)健壯優(yōu)美有活力。年長者左手持杯,右手拎炭爐,昂首挺胸,面帶自信的微笑,好似已是勝券在握。右邊一組,其中長者左手持已盡之杯,右手將最后一杯茶品盡,并向杯底嗅香,年輕人則在注視對方的目光時將頭稍稍昂起,似乎并沒有被對方的躊躇滿志壓倒,大有一股『鹿死誰手』還未知的神情。圖中的這兩人物動靜結(jié)合,交叉構(gòu)圖,人物的神情顧盼相呼,栩栩如生。人物與器具的線條十分細膩潔凈。

劉松年 斗茶圖 局部

趙孟頫的《斗茶圖》從人物的設計到道具等的使用較多取自劉松年的《斗茶圖》。該畫是茶畫中的傳神之作,畫面上四茶販在樹蔭下作『茗戰(zhàn)』(斗茶)。人人身邊備有茶爐、茶壺、茶碗和茶盞等飲茶用具,輕便的挑擔有圓有方,隨時隨地可烹茶比試。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意態(tài)自若,其身后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壺。作將壺中茶水傾入杯中之態(tài),另兩人站立在一旁注視。斗茶者把自制的茶葉拿出來比試,展現(xiàn)了宋代民間茶葉買賣和斗茶的情景。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德川美術(shù)館藏有一幅趙孟頫所畫《琴棋書畫圖》,其中點茶情景十分細膩傳神:方巾綠衫的男子正在茶臺上點茶,而腰背插著鵝毛扇的董角茶童正在端盞奉茶。從茶臺上的茶具看,點茶用的茶筅是扁片狀的竹絲帚,而不是后世日本流行的圓球狀;點茶的茶碗類似白釉鑲邊大盞,其下是朱漆天目臺,這與南宋『瓷盞漆托』的記載和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中『十二先生』所畫茶筅、陶寶文、秘閣等基本相符;而奉茶用的茶盞是類似青白釉的海棠杯,并配有船形茶托;其旁還有青綠色的帶蓋圓形盒,諒必是儲存茶粉的茶盒子;另一側(cè)則有置于青綠色類似青銅爐具上的帶把鳳首執(zhí)壺,看上去頗有波斯風格,與上海博物館藏的仇英《仿宋人》冊頁中蒙古騎兵騎馬過河手中所持鳳首壺形制,十分接近。

宋 佚名?十八學士圖

從畫面看,這是文人雅士在湖石假山、青石雕欄的庭院里,撫琴對弈,揮毫潑墨,進行『西園雅集』之類的風雅活動時點茶奉茶的情景。從題材和風格而言,類似與北宋《文會圖》《十八學士圖》中的茶事雅集大同而小異。

元 趙孟頫(款) 江村漁樂圖頁 絹本設色 克利夫蘭藝術(shù)博物館藏

此外,據(jù)傳趙孟頫還畫有《陸羽烹茶圖》。他的同鄉(xiāng)畫家錢選也畫有茶畫兩幅。一幅是《盧仝煮茶圖》,現(xiàn)尚存世,紙本設色,盧仝頭戴紗帽,身著白衣,席地而坐,正在指點女婢和長須老仆烹茶。畫上部尚有乾隆乙巳仲秋題詩。另一幅為《陶學士雪夜煮茶圖》,《歷代鑒賞》卷九著錄,原畫未見。與趙孟頫、錢選為同時代的湖州人胡廷暉畫有《松下烹茶圖》,著錄于《好古堂畫記》。趙孟頫的外孫王蒙擅長山水、人物畫,有《青卞隱居圖》《花溪漁隱圖》等名作,他的茶畫《煮茶圖》,至今也仍存世。凡此都說明,元代前期,在浙西一帶的文人吃茶嗜茶,依然成風。

原文作者:鮑志成(作者系浙江文化藝術(shù)研究院研究員)

文章來源:《榮寶齋》2018年4月刊《趙孟頫茶書畫述略》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想了解更多藝術(shù)推介與藝術(shù)收藏,歡迎使用【文藏APP】,關注【文藏書畫】官方微信公眾號&頭條號,更多精彩內(nèi)容等著你!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