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茶法是將茶碾成細末,置茶盞中,以沸水點沖。先注少量沸水調膏,繼之量茶注湯,邊注邊用茶籠擊拂。《荈茗錄》生成盞條記:沙門福全生于金鄉(xiāng),長于茶海,能注湯幻茶,成一句詩。并點四甌,共一絕句,泛乎湯表。其茶百戲條記: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注湯幻茶成詩成畫,謂之茶白戲、水丹青,宋人又稱分茶?!肚F茗錄》乃陶谷《清異錄》荈茗部中的一部分,而陶谷歷仕晉、漢、周、宋,所記茶事大抵都屬五代十國并宋初事。點茶是分茶的基礎,所以點茶法的起始當不會晚于五代。
從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等書看來,點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羅茶、擇水、取火、候湯、*盞、點茶(調膏、擊拂)。
點茶法奉行宋元時期,宋人詩詞中多有描寫。北宋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詩有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北宋蘇軾《試院煎茶》詩有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北宋蘇轍《宋城宰韓文惠日鑄茶》詩有磨轉春雷飛白雪,甌傾錫水散凝酥。南宋楊萬里《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詩有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能萬變。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嫖姚。宋釋惠洪《無學點茶乞茶》詩有銀瓶瑟瑟過風雨,漸覺羊腸挽聲變。盞深扣之看浮乳,點茶三昧須饒汝。北宋黃庭堅《滿庭芳》詞有碾深羅細,瓊蕊冷生煙。銀瓶蟹眼,驚鷺濤翻。
明朝前中期,仍有點茶。朱元璋十七子、寧王朱權《茶譜》序云:命一童子設香案攜茶爐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飄汲清泉注于瓶而飲之。然后碾茶為末,置于磨令細,以羅羅之。候湯將如蟹眼,量客眾寡,投數(shù)匕入于巨甌。候湯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頭雨腳,分于啜甌。朱權崇新改易的烹茶法仍是點茶法。
點茶法盛行于宋元時期,并北傳遼、金。元明因襲,約亡于明朝后期。 四泡茶法 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壺或茶盞中,以沸水沖泡的簡便方法。 過去往往依據(jù)陸羽《茶經·七之事》所引《廣雅》云文字,認為泡茶法始于三國時期。但據(jù)著者考證,《廣雅》云這段文字既非《茶經》正文,亦非《廣雅》正文,當屬《廣雅》注文,不足為據(jù)。
陸羽《茶經·六之飲》載:飲有粗、散、末、餅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于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庵茶。即以茶置瓶或缶(一種細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上沸水淹泡,唐時稱庵茶,此庵茶開后世泡茶法的先河。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點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時期才流行。朱元璋罷貢團餅茶,遂使散茶(葉茶、草茶)獨盛,茶風也為之一變。明代陳師《茶考》載: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置茶于甌、盞之中,用沸水沖泡,明時稱撮泡,此法沿用至今。
明清更普遍的還是壺泡,即置茶于茶壺中,以沸水沖泡,再分釃到茶盞(甌、杯)中飲用。據(jù)張源《茶錄》、許次行《茶疏》等書,壺泡的主要程序有備器、擇水、取火、候湯、投茶、沖泡、釃茶等?,F(xiàn)今流行于閔、粵、臺地區(qū)的工夫茶則是典型的壺泡法。